繼張藝謀的『英雄』之後,另外一部戰爭大戲。
納投名狀,結兄弟誼。死生相托,吉凶相救。福禍相依,患難相扶。
外人亂我兄弟者,視投名狀,必殺之。
兄弟亂我兄弟者,視投名狀,必殺之。
這是貫通整部戲的戲眼。
時代背景設定在清末,太平天國之亂的末期。
遭到同僚出賣的清軍將領,裝死在屍體堆中活下來了,
展開了這個故事。
其中有幾個點讓我有一些想法:
其一:
龐青雲是午陽引薦給大哥,當時二虎率部正準備搶軍糧,戰爭的意義,就是為了要溫飽。青雲在午陽危難之際出手救人,又以冷靜的頭腦定出『打蛇打七寸,擒賊先擒王』的戰略,先殺了領頭的幹部,為搶糧行動跨出決定性勝利的一步。而這一殺,不僅從原先被午陽救回的地位翻轉成為救人的角色,更進而成為眾人心中的領導,這也說明了『戰場中只有一個是頭』
其二:
搶錢、搶糧、搶娘們!
這將會是本片的經典台詞之一吧!
搶錢,是為了生活;
搶糧,是為了吃飽;
搶娘們,一句聽來很刺耳的話,卻道出了過去中國女人在戰爭中的角色,是的,她們通常都是攻城方的欲望來源。
但是戲中有一幕,龐青雲在攻陷城的隔天看到兩個小兵姦淫民女,下令處決兩個從頭跟隨二虎當匪的同鄉,為的是能夠約束軍隊的『軍律』。
軍隊最重要的就是紀律,無紀律只能成為烏合之眾,要想從匪轉成攻城略地的戰鬥部隊,就必須靠著紀律來約束,要不人民一想到城外這隻部隊一攻陷城就換來家破人亡、妻女被姦淫的下場,那還不眾志一心與守城的軍隊共同禦敵。
山字營的部隊原本就是幹著山賊的勾當,燒殺擄掠,如果一開始投軍不給點甜頭,讓部下們有著打勝仗的欲望,怎麼能夠寄望這些鄉民拼死賣命。但龐青雲認為,該約束部隊的時候到了,於是下令處決兩個小兵。二虎不明白這個道理,他的眼中只有道義,只有兄弟的道義,但是龐青雲的義與他的不同,他要的是蒼生的大義。原本站在二虎那邊的午陽聽到了青雲的大義論,知道大哥說的才是正確的,於是從此成為大哥奉行大義之道的先鋒──斬了兩名小兵。
其三:
龐青雲原可照著朝廷的命令出兵,但是在處決小兵事件後,卻因為想振軍心﹝二虎﹞,答應要拿下蘇州城。鏡頭一帶,五年過去了,蘇州城還是沒能打下,自己的山字營卻因為違反命令被停止供糧,陷入了進無路、退無路的窘境。為了打下蘇州,青雲和午陽前往求援,二虎卻喬裝混入蘇州想刺敵王。
蘇州城主的無奈,奉命守著蘇州城卻一樣得不到糧食的供給,城裡城外一片狼籍毫無生氣。對他來說,蘇州是個籠子關著他這隻囚鳥,更像是個監獄關著上千的軍民百姓。二虎的來到對他是一個解脫的方式,他以自己的生命換取部下的安全,故意死在敵人決鬥的劍下保住自己的尊嚴,卻如同做了一個『信義』的牢籠,把二虎關在裡面久久無法跳脫。
當龐青雲下令屠殺的時候,二虎聲嘶力竭的想要為戰俘謀條生路,在龐青雲心中的『拯救南京百萬百姓於水火』的大義之道中,這四千人卻是耗費十日糧食的絆腳石。要是收編,不但在整編上要花時間,可能就不能在十日之內打下南京,戰爭的名言:『兵貴神速』。龐青雲要在打下蘇州馬上火速打向南京,讓南京守軍認為他們還在蘇州圍城,才有可能十日奪城。這個算盤,造成了四千人的死。
(待續...)